仙游县委书记 吴海端《学习时报》撰文: 绘就木兰溪畔高质量发展新画卷

绘就木兰溪畔高质量发展新画卷

吴海端

作为木兰溪源头所在地,福建省仙游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树立生态是仙游最大的优势、最亮的底色、最重的责任发展思路,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“红色引擎”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,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榜。

坚持政治引领,下好生态保护“一盘棋”。绘就“生态蓝图”。县委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,主要领导亲自挂帅。立足仙游县自然禀赋,科学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,创新构建“一心三线七核”生态空间布局,为绿色发展精准导航。压实“生态责任”。创新“双组长”责任制,将34项重点任务分解至40余个部门,清单管理、责任到人。构建“生态共治”。牵头构建“河湖长+检察长”跨域协作机制,联动永泰县、德化县共护水源。首创“网格+公益诉讼”机制,千名网格员成为“绿色神经末梢”,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修复河道160.3公里。

坚持组织赋能,锻造产业转型“强引擎”。堡垒筑在项目一线。坚持“项目建在哪里,党旗就插在哪里”。在仙游木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,230余名党员骨干带头攻坚,确保国家“十四五”重点工程加速推进。项目建成后年减碳达116万吨。全县清洁能源占比已超80%,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突破21万千瓦,多能互补格局正加速成型。先锋深入转型前沿。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企业,担任绿色转型“服务员”与“指导员”。在仙游经济开发区,创新推行“党建+清洁生产”模式,形成“备、预、施、评”四阶快速审核机制。成功培育一批绿色标杆企业,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为传统产业注入强劲绿色动能。智慧化解发展难题。面对45家鳗鱼场每日3.5万吨高含磷尾水直排问题,县委、县政府加大政府补贴力度,建设尾水处理系统,既不破坏木兰溪水质,又保障养鳗产业发展,带动1200人就业。同时,推动建设木兰溪畔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,打造集研发、种植、科普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。

坚持根系扎牢,助力乡村振兴。抓好“源头保护”守护生态屏障。组建党员护林队、巡查网格,运用“智慧源头”平台全天候守护水源森林。通过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等举措,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0.34%,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,负氧离子浓度常年超过1万个/立方厘米。引领生态致富。基层党组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白岩村发展生态茶园,带动3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;凤山村依托仙水洋景区,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。普惠城乡民生。首创“生态司法+补偿”机制。创新采用“特许经营+使用者付费+财政补贴”模式治理农村污水,187个村完成治理。仙游县主要水质断面100%达标,空气优良率达98.9%,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。

聚焦价值实现,开拓发展提质增效新路径,传统产业“智”变升级。红木制品实现数字化登记与质量溯源,并携手北交所开拓二级市场,推动工艺美术从“制造”迈向“智造”。鞋服制造深耕高分子复合鞋材与功能性面料研发,强化与头部品牌协同创新,实现“老树发新枝”。食品产业聚力“仙游味道”品牌化、标准化,积极延伸高附加值链条。新兴产业“聚”链成势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依托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突破高性能可降解材料、生物质石墨烯等关键技术。新能源产业着力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链,提速木兰抽水蓄能电站、固态电池等重大项目,积极布局“光储充”一体化网络。未来产业“见”布局。高端装备瞄准低空经济与精密制造,生命健康融合中医药特色拓展生物制药与康养服务,文旅经济则深挖生态文化资源,打造消费新高地,持续推动生态“高颜值”与经济“高质量”协同并进。

展望前程,仙游县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,聚力发展十大绿色产业,统筹新兴产业蓄势发力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未来产业紧跟培育,冲刺2025年绿色经济产值260亿元目标,拓宽“两山”转化通道,擦亮生态底色,突出产业特色,提升发展成色。

关注微信公众号,定时推送,福利互动精彩多
+1
0
发表评论